五一小长假,不少人会选择自驾出游。一些日常开车不经意的小细节,正悄悄“偷走”你的注意力。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每年全球有超过12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,司机使用手机造成交通事故的风险是不使用时的4倍。 专家,告诉你5个新老司机都该注意的“驾驶盲区”。 5件事夺走你的注意力 这些“小事”是夺走司机注意力的罪魁祸首,开车时建议不要做。 1 玩手机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,65%的受访者在驾车时接听电话,59%看微信或微博,31%自拍过。 这些行为使司机反应速度变慢,容易偏离车道,无法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。打电话应把车停靠路边,打开双闪,给其他司机以警示。 有些人用蓝牙接打电话,这种方法解放了双手,却并没有解放大脑,同样让司机分心。 2 吃零食 根据上述调查,51%的女性开车时吃东西或喝饮料,有些男性会为了省时间,边开车边吃早饭。 美国保险组织经测试得出结论:能够滴落、溢出和弄髒衣服的零食会带来危险,如热饮、油炸食品、气味较浓的食品等。 3 捡东西 食物或者车内装饰物掉落车厢,司机弯腰去捡时,眼睛离开路面,身体倾斜也会带动握在方向盘上的手,使车辆改变前进方向,很容易造成事故。 一些装饰物掉落后,可能滚落在剎车踏板下影响剎车。有的司机还边开车边去拿后排座椅上的物品。 应注意不在挡风玻璃前放容易掉落的零食、装饰品;不把必需品放在后排;东西掉落尽量不捡,如果掉在驾驶位下面,及时停靠路边再捡起来。 4 开车打闹 与坐在副驾驶的朋友玩笑打闹很容易造成事故。驾驶员应把握好与乘客聊天的度,一不打闹,二不发生肢体接触和口角。同时,乘车人也有义务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。 5 看路边热闹 看路边热闹,盯着某个人看都会分散注意力。女司机有时边开车边找唇膏、从后视镜中整理妆容、自拍等也会分散注意力,都应避免。 有些事在出发前应提前做好。很多司机用手机导航搜索地图,对周围情况的注意力会大大下降,最好出发前就设置好。 在发动车辆前,应系好安全带,调节座椅角度和反光镜角度,若在行驶状态中调节,会分散注意力。 开车不犯困的7个技巧 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至少1/5的致命车祸与开车犯困有关。 车主多表现为开车注意力不集中、无法精确稳定驾驶,有的司机甚至出现频繁眨眼、眼球转动慢、反应变慢等,严重降低了开车时的判断能力。 推荐7个预防和缓解开车犯困的方法,旅途中不妨一试。 1 避开高危驾驶时间段 凌晨和下午3点左右是最易犯困的时候,容易因打瞌睡出现车祸,最好避免在这个时间段内驾驶。 2 停车打个盹 如果长途驾驶,中途可以在安全场所停车打个盹。白天控制在半小时内,夜间可以睡1个半小时,以清醒头脑。 3 用光照驱赶睡意 光线有助调节生物钟,抑制人体分泌褪黑激素,减少睡意。如果夜间驾驶,中途不妨停下车,去服务区超市买点东西,利用那里的光亮来驱赶睡意。 4 降低车内温度 车内过于暖和、舒适,会加重睡意。夏天可以利用车内空调来调低温度,冬天不妨开一会儿窗吹吹冷风。 5 开车半小时前喝杯咖啡 咖啡因有刺激大脑,令人保持清醒、振作的效果,但喝后需要15~30分钟才能生效。因此,驾驶前半小时最好喝杯咖啡。 6 吃点甜食 开车前吃些糕点或糖果,能迅速提升血糖值,给大脑补充营养,保持清醒。 7 闻香提神 薄荷、迷迭香的香气有醒神的作用,驾驶前不妨在车厢内滴几滴这类植物精油,有助驾驶途中保持头脑清醒。 服药后6小时再开车 司机都知道,开车前不能饮酒,但不少人不知道吃药后开车也可能引起交通事故。奥地利研究发现,16%的交通事故与服药有关。 药物影响驾驶安全,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: 引起嗜睡,如感冒葯、抗过敏葯、镇静安眠药、止痛药等; 引起眩晕,如某些镇咳葯、解热镇痛葯、抗病毒药; 引起视物模糊(看不清路)或辨色困难(看不清路标和红绿灯),如解除胃痉挛葯、扩张血管葯、抗心绞痛葯、抗癫痫葯等; 引起定向力障碍(分不清方向),如某些抑酸葯、避孕药等。 服用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后4~6个小时内不建议开车。抗过敏药物应遵医嘱睡前服用,以减少嗜睡等副作用的影响。 服降压药在换药调整剂量期间,容易出现意外。 曾有一位高血压患者在开车途中突感不适,出现短暂的头晕、眼前发黑,出了车祸。询问家人后得知,患者近期刚换了降压药,出现了短暂的低血压,又没有注意休息,因此引发事故。 降糖葯也可能发生类似问题。一些外用贴膏为了预防过敏,添加了苯海拉明等成分,如果长期大面积用,可能造成此成分在体内蓄积,引发嗜睡、倦乏等癥状。建议常开车者谘询医生后再用这类葯。